新闻中心

公司要闻
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要闻 > 正文

科研创新与智能制造撑起“世界级跨江通道”

作者:   时间:2025-10-13   点击数:

近日,中铁宝桥扬州公司参建的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,常州与泰州两市的通行时间从1小时20分钟压缩至约20分钟,昔日的“跨江阻隔”变为“半小时通勤圈”——这不仅为长三角跨江城市群协调发展按下“加速键”,更以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成果,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注入强劲动能。

走进国家级5G工厂——中铁宝桥扬州公司智能制造车间,激光清洗设备正精准去除钢板表面锈迹,自动化焊接机器人沿着钢桁梁棱角平稳运行,5G信号实时传输着每一道焊缝的温度、电流数据……这座集“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”(主跨1208米)与“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拱桥”(两侧跨388米)于一身的超级工程,背后是中铁宝桥团队以科研突破攻克“一跨过江”难题,用智能制造重构桥梁建造流程的硬核实践。

直面世界级难题 核心技术破解建造瓶颈

常泰长江大桥的“世界之最”,既是荣誉也是挑战。大桥交叉锚固体系索塔设有复杂角度密集型锚箱,大型柔性块体焊后易变形,传统立式预拼装不仅安全风险高,还难以保证精度。为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,项目团队集中精力开展技术攻关,研发出交叉锚固体系“钢箱—核芯混凝土”组合索塔精度控制技术。团队摒弃传统施工思路,一方面应用成套自动化焊接设备减少人工操作误差,另一方面创新采用“多层卧位水平预拼装”方法,通过“特征点坐标测量+模型拟合”技术对钢锚箱及索导管安装位置、角度精度进行校核,全塔1200个锚点位置偏差都控制在5毫米以内。

此外,项目团队还针对大桥特殊结构研发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技术,总结以往项目经验,提供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标准化生产及过程控制依据,提高制造质量及标准化水平,填补了现行规范的空白。

智能制造赋能 “人工主导”到“数字驱动”

针对公铁同层双层钢桁梁的制造难题,项目团队打造了国内首条钢桁梁弦杆智能制造生产线。在生产线的“核心工位”,悬臂埋弧接料专机可自动完成超长钢板的拼接,槽型结构自动化焊接机器人能实现多角度焊缝连续作业,智能化便携焊接小车则精准处理复杂节点。通过自动化设备与数字化建模的协同,钢桁梁综合自动化焊接率提升至93%,双节点弦杆精度完全满足公铁同层通行的严苛要求。

针对桥梁建造中的“痛点”,项目团队还推出15项微创新成果。如“创新型无痕专用翻身吊钳”,通过在接触钢板处加装橡胶皮,解决了传统吊钳翻身时留下卡痕的顽疾;“横、纵向预变形并存的板单元船位焊胎架”则通过设置横向预变形模板的纵向高差,确保桥面板单元焊后精度,降低热矫工作量,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。

科研成果“反哺”行业 从一座桥到一套标准

常泰长江大桥的通车,不仅是一项交通工程的落成,更沉淀出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科研成果。项目团队累计完成四新技术及微创新成果15项,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,编制地方及团体标准4项,申报专利35项(其中发明专利20项,7项已授权,实用新型专利15项,均已授权),编写论文10篇,编制省部级工法6项,获省级QC质量成果2项,省市级创新奖5项。在这些成果中,“非对称荷载超大跨公铁两用斜拉桥钢结构建造关键技术与装备”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特等奖,“大跨径双层钢桁梁一体化建造关键技术”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一等奖,多项技术已应用于实际项目。

标准制定方面,项目团队编制的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参考模型》成为国家标准,《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焊接技术规程》《超大跨度钢桁梁制造规范》成为江苏省地方标准,为行业提供了“可参照、可执行”的技术范本。

“一跨过江”的技术突破,到智能制造的流程革新,再到行业标准的体系构建,常泰长江大桥不仅是连接常州与泰州的“物理通道”,更是中铁宝桥以科研创新推动桥梁建造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跨越的“技术通道”。后续,扬州公司将继续依托在标准制定与技术突破中积累的经验,以更优的解决方案、更强的制造能力,为“交通强国”建设贡献宝桥力量。


地址: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新坝
电话:0514-85825610


  • 微信公众号

版权所有:中铁宝桥(扬州)有限公司